与玛格丽特的午后

喜剧片法国2010

主演:热拉尔·德帕迪约,吉赛勒·卡扎德絮,帕特里克·伯利奇,弗朗索瓦-格扎维埃·德梅松,莫拉娜,让-弗朗索瓦·斯泰弗南,克莱尔·莫里耶,索菲·吉耶曼,梅兰妮·贝尔内尔

导演:让·贝克

 剧照

与玛格丽特的午后 剧照 NO.1与玛格丽特的午后 剧照 NO.2与玛格丽特的午后 剧照 NO.3与玛格丽特的午后 剧照 NO.4与玛格丽特的午后 剧照 NO.5与玛格丽特的午后 剧照 NO.6与玛格丽特的午后 剧照 NO.13与玛格丽特的午后 剧照 NO.14与玛格丽特的午后 剧照 NO.15与玛格丽特的午后 剧照 NO.16与玛格丽特的午后 剧照 NO.17与玛格丽特的午后 剧照 NO.18与玛格丽特的午后 剧照 NO.19与玛格丽特的午后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05 16:47

详细剧情

  肥胖、粗俗而不失善良的50多岁男人基曼(杰拉尔·德帕迪约 Gérard Depardieu 饰)住在母亲花园旁的房车里,平时打理菜园,和朋友们泡小酒吧,时而和年轻女友安妮特(索菲·吉耶曼 Gisèle Casadesus 饰)在小窝里浪漫温存,过着平静的生活。然而,他的内心却有着不为人知的脆弱和苦楚,母亲在不想要他的情况下怀上了他,从来不知道父亲是谁;老师因为他的愚笨嘲弄;哥们儿喜欢他却又常常嘲笑他。女友想要个孩子,他却因自卑一直不肯答应,导致两人关系紧张。  有一天,基曼在公园里遇到了一边养着鸽子一边在大声读小说章节的玛格丽特(吉赛勒·卡扎德絮 Gisèle Casadesus 饰),他荒芜的脑袋里开始萌芽。知识渊博的玛格丽特是一个退休的农艺学家,几乎花了她一生的时间用来周游世界和阅读文学作品。从此,基曼把午后的时间交给了玛格丽特的阅读......

 长篇影评

 1 ) 《与玛格丽特的午后》绝妙的小电影

(我自话自语,别浪费你的时间)
    
    八十分钟的电影对我来说真像一小块巧克力蛋糕,午后就着一杯柚子茶,摞起五十公分高的靠垫,无所顾忌地躺在地板上,走进另一个光影世界,轻轻松松地度过一天中最让人留恋的午后。

  选择法国电影《与玛格丽特的午后》是多么明智啊。真不愿想象自己若错过了这样一部电影,在我不觉之外会留下怎样的遗憾,即便这遗憾无足轻重。总之是百分百的推荐,因为一种美妙的感觉,那就像跳跳糖在舌尖上弹奏的“欢乐颂”,冲抵了身外的一切烦扰。

   我几乎是在影片开场的两分钟内喜欢上了这部电影,又在它演绎至三十分钟时,产生了记录它的强烈情感,而在电影结束时,似乎仍有意犹未尽的期待,直到目送过察兹与玛格丽特在路影中淡墨,我才想起有急事要办,急匆匆地提着裤子往卫生间跑。

   杰拉尔.德帕迪约不愧为法国国宝级演员。没有什么角色是他不能驾驭的,何况法国的电影多离不开生活的支架,即便依赖想象,也绝不偏离现实的可信度,这样便更容易看出演员的实力。《掏出你的手帕》《基督山伯爵》《你丫闭嘴》《杜布》等等电影中,德帕迪约塑造的人物性格几乎不重样,女有千面女郎,他这也算是百变金刚了。

   在电影《与玛格丽特的午后》中,他则悄无声息地带来了十二分的惊喜。他饰演了那样一位极其平凡的普通男人。他叫察兹,看来五十多岁,有一个漂亮善良的巴士司机女朋友,还有一个与他“八字不合”的老母亲,大半生因“阅读障碍”悲喜交加,不过绝对是生活的“强者”,打三四个零工,偶尔做老板去市场卖自己种的果蔬。人缘极好,甘心做别人的开心果,也无偿为朋友排忧解难。

   这样说,多少还缺点立体的效果,似乎只说了人物的轮廓。内在的是他幽默、单纯的性格,‘无所谓’包裹下的胆怯与自卑,成长经历留下的伤害与缺失,及貌似糊涂其实心里门清的淡然。当然,最着重刻画的是他善良的灵魂。通过遇见一位同样善良且异常优雅博学的老妇人玛格丽特,电影让察兹悬浮的生命找到了“回归精神殿堂”的轨道。
 
   不如想象一下德帕迪约那张生动的脸,凸起的啤酒肚藏在牛仔工装裤的肚兜里,飘逸的蘑菇头偶尔自然地掖在脑后,这么一个可爱的老顽童,但愿已经在你的印象里立起来了。当然,这不是他一个人的舞台。还有一位同样给人以惊艳的角色——95岁的玛格丽特,坐在公园的长凳上,她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无不带着阳光的绚烂。与优雅灵动睿智的老人结缘,真是一种幸运,可以感悟到人生的不同,虽然生命无法绕过迟暮的季节,但精神却像开花结果的种子,一切只有新的开始,永无结束。

   想来,电影开场的诱饵效果做得很好,回头重看,觉得察兹背着管理员,一次又一次把自己的名字偷偷写在英雄纪念碑上,这段异常精彩。似乎紧扣主题,每个人都是特别的,是唯一的,都是存在的英雄。不只这一处,他还在小公园里数鸽子,给它们起名字,每天都来核实鸽子的数目,了解离去的,确认新来的。直到最后收留他生命中最珍贵的礼物——玛格丽特,察兹的行为无不表现了他在乎那些被人冷落抛弃的事物的博爱,也在平凡中折射出了不凡的与众不同。

   不得不强调我的个人感受,玛格丽特与察兹在公园读书的悠然时光,是我异常迷恋这部剧的所在。这部电影真好,因为它让我从影像中更加坚定了读书的信仰。读书是最美的,虽然它在引你从无知进入思想时,会带给你彷徨无措、灰心失望的痛苦,但它终究会把你带入没有黑暗的光明世界,让你的自我变得谦和、强大,充满了魅力。就如察兹第一次放弃查字典,认为不会阅读,“快乐”或许更多一样。他的放弃,会在第二次的重拾中变成一次蜕变进步的自然过程。

   说了这么多,我总觉得法国的很多电影就像一个万花筒,精彩的细节愈讲愈多,各种隐喻,各种哲理。《与玛格丽特的午后》也不例外,其实内涵更丰富,毕竟是改编自小说。对我而言,最严肃的寓意在于传递平等与爱。如果说,察兹因为童年缺失了父母的关爱,因阅读障碍被歧视而错失了亲近世界的渠道,他是我们中的一员,那么玛格丽特就是帮助我们发现自我、并接受自我的书的使者。

   事实上,我认为这是一部导演用影像注释加缪的《局外人》及《鼠疫》的电影作品,如果暂不考虑《与玛格丽特的午后》原著小说的形式。《局外人》是故事的框,《鼠疫》白描的里厄医生的精神世界则是挪用至电影中“先抑后扬”的哲理内核。

   不仅可以从玛格丽特与察兹阅读的文字中明明白白地了解这两部作品。人物的设计,显然也是搭建在《局外人》的基石上的。默而索(局外人)对死在养老院的母亲的无动于衷,及他作为无障碍于社交的热心人,这两点都用另一种存在的方式体现在了察兹与他母亲的关系上,当然有一部分转移到了玛格丽特身上。而围绕在默而索身边的人,在法庭上以默而索朋友的身份出庭的人,他们仿佛又与电影中察兹身旁的友人似曾相识。

   细节处的引用,就更多了。《局外人》开篇写道《今天,妈妈死了……我向老板请了两天假,有这样的理由,他不能拒绝我。不过,他似乎不大高兴。我甚至跟他说:“这可不是我的错。”他没理我。》,提笔便进入了状态。回到电影中,《与玛格丽特的午后》恰在接近结尾时,也用了死亡的话题,把察兹的母亲独自死在了阁楼里的桥段,作为了结束前的祷词。情感上呢,察兹对待他的母亲,虽然没有默而索那么冷漠无所谓,但也别指望他在母亲辞世前与她和平相处。

  《局外人》中玛丽想要与默而索结婚,默而索无所谓,结或不结都无所谓,全然一个局外人,当玛丽说很愿意认识巴黎时,她问默而索巴黎怎么样,默而索令人扫兴地答道:“很脏,有鸽子,有黑乎乎的院子。”而回到电影中,察兹则把这些改装了,有察兹身影的巴黎看起来温暖闲适,有十九只鸽子活得有名有价值,种满果蔬的院子充满生活的情趣。很工整的对接。

  另一处,《局外人》里,养老院看门人老萨拉玛诺与他丢失的那条老狗,他们之间的情谊,如罗曼夫人所言“我认识的人越多,我越喜欢狗”的情感转移,在《与玛格丽特的午后》也用察兹与那只陪他一起读书的猫,延续上了一种可交流的共识。还有默而索把母亲送到养老院,再也不管了,甚至母亲的年纪他都不清楚。察兹对自己的母亲虽然“麻木不仁”却始终留守在母亲身旁,而且清楚地了解老妇人玛格丽特的年纪是95岁。这种反向的关联很有意思,说起来,又没完了,可能是我故作聪明,但这样联想,仿佛在解读别人的感悟,感觉也不错。

   就此多说几句《局外人》,在加缪以此篇成为荒诞派文学的倡导者,奠定“荒诞世界”的文字风格,其深层的用意还是在揭露加缪眼中冷漠荒唐的社会。他塑造的“这些人与社会格格不入,总觉得自己活在世界上是一种偶然的错误,因而把自身当做是一个与世无关的‘局外人’”。受这种思想支配的人到了二十一世纪依然存在,察兹对玛格丽特说自己并不是爱的结晶,而是一次意外的产物,又是一个延续。

    当然,我只是试图关联起它们内在的精神,我个人以为《与玛格丽特的午后》是对加缪哲学的致敬。为了另辟蹊径,逆向而行,不触碰战争政治,不沉迷荒诞抑或绝望,是用更贴近现代人心理的态度,温和地刻画了脱离社会感的“局外人”状态。而整个主题是乐观向上的,这也就设置了电影仰望文学大师的视角,绝没有颠覆或类比的奢望。

 2 ) 书

从本质上说,《杀手莱昂》、《刺猬的优雅》和《与玛格丽特的午后》都是同一类型的法国电影,前者是男人的童话,后两部则是女性的,尤其文艺女性的童话。

《刺猬的优雅》中五十岁的寡妇荷妮是个矮胖平凡的门房,为人冷漠寡言,毫无特色,但在荷妮紧闭的门背后,却有一个充满了书籍的隐秘小天地。小女孩芭洛玛与新住户小津格郎先生窥见了荷妮的秘密,他们发现这个一贯泯于众人毫不起眼门房竟有着无比优雅的精神世界,那里有列夫托尔斯泰的俄国风光,还有小津安二郎的“红豆布丁颜色”的山脉,那里住着一个不卑不亢,细腻而渊博的女人。荷妮在与小津先生几次交往的过程中保持着一个特色,哪怕她心知自己与小津先生再不般配,自己的身份哪怕再细小卑微,她的态度始终如一,不隐瞒、不谄媚,尽管也会背后自怜,却绝不作态。正是这份坦荡让小芭洛玛着迷,说那是“刺猬的优雅” 。荷妮的这种优雅,是真读书人的气质——博大的谦卑,孤高的骄傲。

《与玛格丽特的午后》中也有一位读书人——九十岁的孤寡老太玛格丽特。玛格丽特住在养老院里,每天的娱乐是中午步行去公园,坐在阳光下的长凳上读书。读着读着,就遇见了也常去公园长凳上吃午饭的乡巴佬杰尔曼。这个杰尔曼从小便有阅读障碍,个头胖大粗鄙,被朋友们取笑调弄也不怎么在乎,总之就是个粗线条的下里巴人。杰尔曼与玛格丽特因数鸽子而相识,因卡缪的《瘟疫》一书而相知,谁也没想到完全不是读书料的杰尔曼竟拥有丰富细腻的想象力,他听玛格丽特读书听得入了迷,每天都准时等待那个和书籍的约会。

《刺猬的优雅》和《与玛格丽特的午后》两个都是爱情故事,都有喜有悲,而且还都不怎么现实。不论是文艺女性荷妮还是乡巴佬杰尔曼,他们都因阅读在某种意义上进入了一个崭新世界,他们所爱的,与其说是某个具体的人,倒不如说是一种人生的可能,一种“逃离鱼缸”的升华。荷妮是主动而小心翼翼地在她隐秘的心灵世界中寻找这些可能,直到她遇见小津先生;杰尔曼则是误打误撞,懵懵懂懂,直到他终于在罗曼•加里的自传《黎明的承诺》中找到了与母亲关系的终结点。这两部电影都不完美,都没有对主要人物的来龙去脉作出百分百令人信服的解释与安排,严格说来都算蓄意煽情的产物,但我依然感动得全不在乎,就好象我曾动情于莱昂,不会追究为什么一名杀手会只喝牛奶,为什么街头枪战发生得司空见惯——这些完全不是看电影的重点嘛。童话之所以为童话,正是因为它们抛弃了现实世界的某些逻辑束缚,将隐藏在人心底最真实渴望挖掘出来,赋予它们形体、气味、感受,赋予它们生命,让它们在最美好灿烂的情境中得以升华。

那么,对荷妮、杰尔曼和玛格丽特这些毫不起眼的普通人来说,究竟是什么让他们变得那么与众不同,让他们从灰暗的现实世界中脱离出来,成为观众眼前那些发出彩虹般光彩的有故事的人呢?

书籍、阅读。当然是书。

书是有魔力的。玛格丽特送杰尔曼一本字典,帮他识字,告诉他“你会从一个世界进入另一个世界。你在迷宫中走失……你停下来……你会做梦……”每一个爱书的人都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但书籍并不只是带人行万里路那么简单,她带你进入的是另一个维度的世界,在那里生活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时间空间都不再是阻碍,从宇宙零秒到世界终结,从一个人的心到万千人的梦,只要你愿意,书都可以将这些无穷无尽的可能性在你面前缓缓展开,有景,有境,有情。

是啊,书中有情。那些薄薄的纸页上承载的是怎样一些千徊百转浸透了爱恨的文字啊。有的书是热烈直白的,情感的细枝末节都诉诸笔端,讲解得明确无误;有些书则是缱绻内敛的,她们不谈情爱,但她们描述,描述四季交替中那些最难于捕捉的光影,描述最微妙、最无法定义的小活动、小变化、小涟漪。但谁又能否认,那些沉默的字母与字块间,在写作者的心与笔之间,没有一股爱意暖流在淙淙流淌呢?就好象小芭洛玛从没跟荷妮说过“我爱你”,但她一笔一划地画荷妮,画她的小屋、她的书架、她的书,做成卡片悄悄塞进门缝;就好象杰尔曼不会说什么漂亮话,但他给玛格丽特做手杖,他一遍遍地练习朗读,就是为了让小鹿一样优雅的玛格丽特继续与书为伴,与阅读厮守终生。

写书人有情,读书人也有情。玛格丽特从不嘲笑杰尔曼的无知,她专拣那些抓人心绪调动好奇的片段读给杰尔曼。杰尔曼感谢玛格丽特读书给他,而玛格丽特却说是两个人一同读完了卡缪,“一个好读者本来就是一个好听众”。荷妮管与自己相依为命的懒猫叫“列夫”,小津先生的两只灰猫一个是“列文”,另一只叫“吉蒂”。这是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小秘密。谁能想到不同空间里那些毫无关联的个体们,就这样因着那些薄薄的纸页跨过时间与空间走到了一起呢。没有鲜花,没有掌声,甚至完全没有表达的机会,但随着目光轻轻拂过一个又一个的字、词、句,他或她从此就慢慢进入了他与她的心底。这感情甚至完全无需表达,不,再华丽的形式也都是苍白。只有阅读,阅读,阅读。阅读是读者写给作者的情书。

这无声的情书里承载着真理。有谁不会“在母亲的坟墓前嚎啕”,又有哪个家庭不是“各有各的不幸”。书籍的动人不仅是她美丽,也不是她奇趣盎然,她动人是因为那情感真挚、真诚、坦白。好作品是一颗颗被剖开了的心,所有的秘密、心事、成熟与不成熟的思考、质问、苦闷、沉积、追寻,全都摊开晾晒在读者的眼前。作者与读者在这条路尽头所共同寻找的是混乱无序的人生里一些稳定、真实、坚如磐石的东西,这东西便是真理,是爱。

我喜欢《与玛格丽特的下午》中杰尔曼被年轻漂亮的女友安妮特莫名其妙地深爱,喜欢玛格丽特那张与非洲孩子们的黑白合影所透露出来的小讯息,也喜欢《刺猬的优雅》中又穷又老没上过什么学的荷妮竟然坐拥书城,是无以伦比的精神贵族。因为这些人物与书本、语言,与阅读之间的关系从来都不是偶然的。没有对精神世界的强烈好奇,没有甘于孤独的执著坚韧,没有那一颗保持原初的赤子之心,他们便不能与书籍厮守过那么些平淡而又奇妙的日子,维系那样长久而又热烈的激情。我不觉得这样的逻辑过分虚幻脱离实际,这是另一个层面上的真实,是每一个人物隐藏在世俗身份背后的精神核心。

于是,书让人发现了爱,爱让人选择了书。这是多么不寻常的爱情故事啊。

 3 ) 白天与黑夜不会互通有无

我们的诗人说,好的长篇小说,构建了一个世界,怎样的世界呢?人们愿意居住进去,可以诗意栖居。有玛格丽特的世界,无疑就是这样的世界。居住进去,想一想,玛格丽特正在晴美的阳光下读书,或者热尔曼正在温柔的臂弯里打磨手杖,也该感动了。这个九十五岁、与鸽子同名的存在,在呼啸的汽车上叫喊着你这是绑架时,欢乐而烂灿。往后的某一天,依然憨胖的热尔曼也许会给玛格丽特读到“如果你驯养了我,我们就彼此需要了。”他又该闭上眼睛,想到,哦,我绑架你的那一天,正如小狐狸驯养小王子的那一天。我们的生命短暂而又期冀着浓烈,能被驯养的旅途,就是安稳了灵魂的旅途。让我们被驯养,被书驯养,被善良与温存驯养。

坚硬而又多日的无情,被拿到留赠字典的热尔曼轻松撞碎。向来偏爱留存了温情与人间值得的电影,那些号称为提出问题或引起公众关注,而一片绝望的影片,愤怒而难以自恃。我不觉得在今天的人世间,至少是中国,这样的影片能让人认识到问题,能让人变好。昨日看《少年的你》,即是此种感觉。我不知道这位导演对校园暴力有多少十分深入的了解,但我确信这种影片传达出来的黑暗远多于光明。一些细节无疑是好的,但整体的黑色氛围令人想去死。(如此说来,岂不是很“好”的电影?)就像北大女生自杀的事件一样,真的让很多人冷静起来了吗?除了泛滥的同情,可能给更多人提供了教材。《少年的你》不也是吗?那样的老师我想信有,那样的同学我也想信有,可我不相信那样的老师和同学会凑到一起。

当然,这些都产生于“想”,就无法排除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也可能是自已太不相信其他人,我们的大众大多数是好的。在这样的时间,这样自己和自己玩,觉得酷冷无情。病毒在大地肆掠,安然躲在一角,看电影,看书,有什么用呢?北野武说“灾难并不是死了两万人这样一件事,而是死了一个人这件事,发生了两万次。”同一个民族的那么多人,被“关押”在不同的地方,冰冷而凄凉。谁也不确定明天还能不能看到自己的爸爸,妈妈,或者是儿子,女儿。这些人里头,有还在吃着奶的小婴儿,有也许刚刚谈了恋爱,有一个可爱的女朋友或男朋友的青年,有肚子里怀着小孩的母亲,也有辛辛苦苦才挣扎到晚年的老人。他们被隔离,恐慌而又无助。就是这样,却在网络里看见了不同版本的“正义”视频,用方言骂人用普通话说中国加油。“你们中间谁是没有罪的,谁就可以先拿石头打她。”如果这话今天说,不知道会被打死多少人。

祈求一切都被原谅,祈求我们,都相亲相爱。

 4 ) 学会爱需要读多少书

一个老的只剩下一把骨头的老太婆,瘦的像只水晶做的小鹿,又像一只披着羽毛的鸽子。一个肥胖的被嘲笑的,从小就觉得自己智力低下,爹不亲娘不爱,只能做着最底下的劳动的男人,一辈子都不会想到自己读了上完大学读完博士都一辈子没念过的加缪吧。我们以为自己就这样了,母亲不疼爱,也从来没有受到过关注,被人骗,被嘲笑,肥胖,生活总是波澜不惊,可是事情从在公园里遇见那个老太婆的时候就开始变了。我们开始思考为什么自己得不到母亲的爱,我们说并不是每个人都是爱的结晶,有些人只是一时痛快的恶果,我们知道女朋友的名字是茴香的意思,并且开始感受到作者写的那个孤独的小女孩的孤独感。我们开始变化,自己也不知道这样的变化是好还是坏,我们开始说,原来的自己迷迷糊糊,蠢蠢笨笨,不用想太多,也很好这样的话,我们还回去字典,开始与这样变化了的自己对抗,可是,不管是我们自己还是朋友们,都更喜欢变化之后的我啊。那个读了一辈子书的老太婆,总是笑着宽容的看着我,她竟然笑着跟我说自己要瞎了,就快看不见了,也没办法给我念书了,怎么会有这样的事呢,她要是看不见了怎么办,她是世界上最需要眼睛的人啊。
法国人的电影都是这样平淡却叫人欲罢不能,基本上靠对话撑起来的电影,要做到什么样才能叫人毫不停歇的看下去呢。又怎么会看不下去呢,当男主人公嘟嘟囔囔的自说自话,当老太婆狡黠的眨着眼,即使他们说的是西红柿的三种品类也叫人停不下来啊。学会爱需要读多少本书呢?很多很多,就像那个老太婆,一本都不用读完,就像大胖子,他们是同一种人,同种类的人最终会找到彼此并且相爱,不管他是不是念不下一个完整的句子,也不管她是不是95岁。

 5 ) 中国的玛格丽特(不是影评的影评)


玛格丽特是谁?她是一个法国的老太太,年近古稀,满头的白发,瘦如枯柴,生命早已进入了数秒倒计时之中了。可当她穿着优雅的丝质连衣裙,外搭粉色针织衫,款款坐在公园石凳上,当然,还不忘在坐下之前垫上一个柔软的垫子,眼神烁烁地,微笑着看着广场的鸽子们,我突然觉得变老也许没那么可怕了。

我喜欢这个法国的老太太,她弱小的身体中饱含着生命的力量,无儿无女的她尽管有些许落寞但去并不孤单,热爱生活,乐于与人分享沟通,在阅读中寻找智慧伴她度过一个人的日子。一个拥有精神信仰的人是不会害怕什么的,无论是所谓的寂寞,亦或是死亡,因为人本就生来孤独,从出生的第一天开始我们就开始走向死亡的路程,每个人无法停止时间,也无法避免死亡。所以请坦然接受,并让自己的日子过得尽量舒服舒心。

玛格丽特之于我是欣赏的,但我们身边可能有太多人啼之以毗,觉得这个孤单的老太婆多可怜呀,老无所依,看我们生活的多幸福,整天带着孙子孙女,享着天伦之乐。诚然这确是美满,可这种小时候为父母而活,长大了为结婚而活,结婚后为子女而活,老了还在围着下下一代的日子不累么?真的就没厌烦过,抱怨过!我看不尽然嘛,人本就自私,这是天性,中国人干嘛围着老祖宗几千年的所谓的德把自己整得这么累,这一辈子,独独没为自己而活,哎!!

我当然不是说当一个孤单的法国老太太就是多么时髦,(好吧,我承认我看见玛格丽特的时候确是羡慕欣赏)。换句话表达也就是能不能把自己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对对,就是再独立那么一点点,多问问内心自我的真实需求。年轻时不要整天在父母亲友的唠叨下只想着要买房,要结婚,要几时得存钱生小孩;中年时不要只有,孩子今天吃什么,学习成绩怎么提高,理财产品买这个还是买那种;年老后不要只会问儿女你们决定什么时候让我抱上孙子女,工作还顺利吧,和媳妇没吵架吧,今天电视里的养身专家有说了啥,你一定要照着做呀。

请大家带着自我去享受生活吧,也许是和朋友打屁说笑,也许是和爱人花前月下,也许是独自散散步,吹吹晚风,也许只是一个人读一本好书,会心一笑。哎,那么多美好的事,你感受到了么,你去感受了么?

我只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当中国的公园中坐着一位玛格丽特时,大家不是用哀伤同情的眼神望着她,不是在背后窃窃私语她的私生活,不会觉得她的生活有什么奇特古怪。只是与她交谈,享受午后美好一刻。

 6 ) 《与玛格丽特的午后》:阅读让生命变得温柔

一部简短的轻喜剧。有法式的浪漫幽默,有法国人洒脱文艺的生活,有法国电影的人文关怀。
    除却法国片中无厘头搞笑的纯喜剧,这类法式轻喜剧往往和生活困境与个体迷失联系在一起,但表现方式却是浪漫而散发着文艺气息,没有美英的严肃和混乱,也没有日式的认真和沉重,似是不经意地诉说,自有一番温情脉脉和心领神会时的忍俊不禁。
    一位“下里巴人”中年大叔和一位“文艺”老太太的邂逅,改变了彼此的生活。两人经常白天坐在公园的长椅上,面前有一群鸽子,老太太读书,中年大叔便侧耳倾听。画面永远是明亮唯美的,影片中的天气永远是阳光明媚的,一开始,这就是一部轻喜剧的基调。
    阅读让生命变得柔软,丰盈贫瘠的个体。影片一开始便用一段对计时工资的斤斤计较不惜破口大骂表现了“下里巴人”中年大叔对生活的戾气。紧接着,酒馆被人嘲笑和回家与母亲的紧张关系描绘出了他生活的粗糙和浮躁。然后,他遇到了玛格丽特,那个“文艺”老太太,她羸弱,细瘦的双腿,轻细的声音,像鸽子一样弱小,同时又有鸽子般的优雅。她尽管声音轻细,但说话永远不紧不慢,清晰而平稳,言语总是礼貌而诚恳,没有抱怨和哀叹。尽管她的处境并不好,但无论何时她都显得欢喜而自足。优雅的生命姿态在她身上显现。花甲之年,仍旧穿着粉色碎花外套,耳垂上带着珍珠花的耳钉,对事物保有好奇,对人和动物保有关爱,这是许多中国老人不具有而许多外国老人身上常见的状态。
    阅读、旅行、陶艺,或是别的爱好,当它变成习惯,成为生命中的一部分,它便是今生源源不断滋养的来源。中年大叔对生活尽管多有失望抱怨,个体的自卑和贫瘠也让他走不出生活的困境,但种花养草时,他却是温柔而专注的。
    电影不时闪回中年大叔的童年,每次他的生活出现问题,影片都闪回他的童年来重现问题的根源,这种直白的方式透着潇洒和率真,也是法式浪漫的表现。影片甚至重现小说中的故事,印第安人复仇猎杀豹子的小片段透着浓浓的法式幽默。而小酒馆中三五好友的日常聊天,即使有不合之处,也多用幽默掩盖狰狞,中间出现的老板娘情人和小护士私奔的桥段更是让人啼笑皆非。母亲近乎神经质的狂躁,其恐怖也被孩子气的表现所淡化。
    因为阅读,中年大叔开始正视自己的生活,认真看待生活中的缺陷一开始并不让人愉快,当你许多年都选择模糊看待,忽略缺陷的存在,却在某一天,带着放大镜去端详它的时候,除了失落和挫败感,一时之间也没有其他。但,这正是浑浑噩噩生活结束的开始。对于中年大叔来说,几十年前,生活并没有以温柔的姿态接受他的诞生,现在却要他和生活和解。他那情绪化的母亲即使爱他,那也是畸形的爱,如果生前无法让人感受到爱,那么死后似是而非的母爱揭露又有何意义呢?
    电影在告诉我们阅读的力量。现实世界虽有局限,然书中天地却无限宽广。无论是在公园随处阅读的稀松平常,还是在磕磕绊绊的阅读中陷入沉思,亦或是电影、旅行,它们都像一场邂逅,每一本书,每一部电影,每一场旅行,都和生命中的过客一样,总会留下什么,总会让你的生命从此不同。

 短评

她教会他阅读,他给了她一个家。有时候,这种柔情超越爱情而存在。

6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推荐

“这不是典型的爱情故事,但爱和温情都在那儿。她以花为名,一生都在文字中徜徉。形容词环绕于周,动词像野草一样疯长,有些令您不快,但她却温柔地植入了我这块硬邦邦的土地和我的心。”

7分钟前
  • jumbu
  • 力荐

在文字中相愛

9分钟前
  • Sunday
  • 力荐

这个老太太的演员真的95岁了……

10分钟前
  • zitsunari
  • 推荐

真美好啊,在那么零碎短暂的阅读午后延伸出的友情。法国人多可爱啊,突然想到大鼻子中年丧子,白发人送黑发人,但塑造的角色永远那么乐观热爱生命

11分钟前
  • 彌張
  • 力荐

最不靠谱又最浪漫温情的典型法国片

15分钟前
  • 红烧肉日记
  • 力荐

她的名字是玛格丽特,意思是雏菊,父亲不识字,写错了,写了两个t,母亲决定不改了,他们都喜欢这个名字。她送了一本字典给他。他想查迷宫没找到,接着他查了玛格丽特、安妮特(他女友的名字)和日耳曼(他的名字),以及番茄。他种的番茄有好多种,牛排番茄、黑克里姆番茄、马尔芒德番茄、圣皮埃尔番茄、钟星番茄。字典上只有椭圆番茄。他还给公园里19只鸽子取了名字。玛格丽特给日耳曼读了加缪的《鼠疫》和罗曼•加里的《童年的许诺》。日耳曼给玛格丽特读了苏佩维埃尔(不知道是哪本)。日耳曼在文字里领悟了爱。关于爱的故事,并不只有爱情。

20分钟前
  • 闲WIND
  • 力荐

家庭教育很奇怪,此男没有成变态,还是个好大叔

24分钟前
  • xao
  • 力荐

这不是一个爱情故事,只是一个和爱有关的故事,关于两颗孤独的心彼此倾听,相见恨晚。老龄文艺女青年总是特别有爱,或者像李沧东的【诗】里那样让人伤不起,或者像法国人这般可爱迷人。导演在家长里短中不经意间就放大了那种法国人特有的幽默和细腻情感,感情便氤氲开来,一切是那样美好温馨。★★★★

28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非常好看,关于阅读关于文字也关于温情,清新美好。电影中仅有的三段音乐,一段是男主角母亲去世,证明了亲情;一段是男主的女友怀孕证明了爱情;一段就是最后男主和玛格丽特重聚,证明了人间温情。

29分钟前
  • 左宜右有Haak
  • 力荐

你甚至可以在电影中爱上阅读

31分钟前
  • 颜良
  • 力荐

其实最伟大的是“茴香女士”!是他包容了日耳曼的“蠢”,是他爱上内心纯良柔软的他!

36分钟前
  • 中午吃什么
  • 力荐

看哭了…… 想读很多书,想治愈童年,想真挚地爱,想优雅地老去。

41分钟前
  • O
  • 力荐

在82分钟的电影里,还能把大段大段的时间让渡给书本,这就是法国人的奢侈。

42分钟前
  • 猪头妖怪
  • 推荐

一部典型的女性电影。女性电影讲的是女性的童话,因为几本书改变了男人的生命,完成了救赎,所以重新有个家就是这份救赎的回馈。比较起《刺猬的优雅》里面的门房老太,我更喜欢玛格丽特,不抱怨不忿恨,平静接受一切变化,享受阅读和生命。我想像她那样精神丰满。就连法国农夫都说得出极富诗意的句子

45分钟前
  • 饭夫斯基
  • 推荐

结局的绑架太可爱。

48分钟前
  • 琦殿
  • 推荐

是书让人发现爱,是爱让人找到书。

49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

你的三明治看上去总是很好吃。你想试试嘛?这一次我想尝尝

51分钟前
  • 梦幻彩云飘
  • 力荐

阅读让世界柔软,生命变无知为智慧。最后的五分钟,决定看完不删了。

52分钟前
  • Sarcophagus
  • 力荐

“总有一天会在母亲的坟前像被一条抛弃的野狗般哀嚎” 这部分太戳泪点了。Gisèle Casadesus真是一个美丽温柔的老太太。

56分钟前
  • vivi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