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

综艺大陆2022

主演:撒贝宁,王嘉宁,段奕宏,郭秋成,毕彦君

导演:内详

 剧照

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 剧照 NO.1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 剧照 NO.2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 剧照 NO.3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 剧照 NO.4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 剧照 NO.5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 剧照 NO.6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 剧照 NO.13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 剧照 NO.14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 剧照 NO.15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 剧照 NO.16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 剧照 NO.17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 剧照 NO.18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 剧照 NO.19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14 04:47

详细剧情

       节目第二季将精选《永乐大典》《汉书》《礼记》《诗经》《越绝书》《文心雕龙》《齐民要术》《水经注》《说文解字》《茶经》等经典典籍,延续第一季“文化访谈+戏剧+影视化”的表达方式,在叙事方法、表达手段及舞美呈现等方面进行创新升级,全面展现中华历史典籍之美。

 长篇影评

 1 ) 《诗经》

2023年1月24日:改造家园和土地,要一年一年不断地做下去 我们高邮城市宣传语是——“好事成双在高邮”,今天的两部影视剧作于我而言亦是——“好事成双”。 《流浪地球2》是主动而至的惊喜,《典籍里的中国——诗经》是意外之外的惊喜。 因为一些特殊的原因,致使《流浪地球2》的前15分钟丢失,但我依然很识有所得——或许对于高技术含量的知识性内容我不能知之,但其人文性的表现得其一面已知足——正如马兆先生在最后对周恒宇先生说的“没有人的文明是没有意义的”,而影片及刘慈欣先生的匠心之处也恰恰在此吧,我以为! 而我要重点谈谈的便是我以为本没有惊喜可言的《诗经》吧——果然,剧作者对于《楚辞》与《诗经》是偏爱的[偷笑][偷笑][偷笑] 当微博跳出“中国式浪漫”的信息时,我就一直在等待微信关注的《典籍里的中国》公众号,等待出文,因为我要转班级群的,《诗经》怎么能让学生错过呢!隔断时间我就要瞄一会手机讯息,不知在多少次的等待后,终于得偿所愿[偷笑][偷笑][偷笑] 开篇铺陈式地“诗”诵读,真好——至少我这个白痴终于知道了所谓“秦风”、“郑风”、“卫风”、“邶风”何以理解[破涕为笑][破涕为笑][破涕为笑] 尤记《橘颂》一篇,撒君是带以屈子故乡之橘拜访的,我就在想《诗经》也应该会别出一格吧!但是却一如往常,我有些失望,但看至后我才意识到这不是一般的独具匠心,是第一次地打破常规呀——撒君竟然带着毛苌先生一起穿越再见毛亨夫子(赞呀),正如撒君一言出——“今日随同毛苌夫子拜见毛亨夫子,受益匪浅”,节目组真是顶呱呱👍 👍 👍 但节目组给的惊喜还不止于此,我想最大的惊喜应该便是我选的这最后的“举杯同饮”——“为此春酒,以介眉寿”。往常,皆是古圣先哲随撒君一览经典在后世之传,而后欣慰转身,但这次又是一新——同一个舞台,演绎出这幕古今同庆“丰收节”,举杯同饮“此春酒”,赞极了,我已喜悦到失言! 当然“赵伊”—“赵倩”,“毛亨”—“毛磊”的小细节也是有心了,而这份“中国式浪漫”如果我没有记错,在本节目第一季王阳明《格物致知》篇中即始,但今天真的是浪漫到极致,感谢😊 而我所选的“改造家园和土地,要一年一年不断地做下去”这句话,我觉得很适合用于我从两部影视剧作中共同感受到的“中国式浪漫”——“我相信,我们的人,一定能成功,不计存亡,矢志不渝!” 最后,我还特别喜欢《诗经》篇中提到的一句话——“无念尔祖,聿修厥德。永言配命,自求多福。”(与诸君共勉) ——毛亨和毛苌其实都很幸运,尤其是毛亨,赵夫子和诸师兄对他的呵护和关爱,在他的心底种下了矢志不渝的美好,故得以代代相传,我们亦是如此[调皮][调皮][调皮] 曹磊老师很棒哦,韩昊霖小朋友也是,那么说到这很希望很希望张译老师能够参与到这档节目的制作中,很期待很期待[合十][合十][合十] ——“今有此诗,琴瑟鼓之”

 2 ) 让网友评论告诉你,央视拍的《越绝书》有多绝

作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重点打造的大型文化类创新节目,《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开播后热度不减,豆瓣开分9.0,第四期节目播出后收视率较上一期提升了38%,持续保持着收视和评价的“双高”态势。

2月4日,总台央视综合频道(CCTV-1)晚八点档,节目推出第五期《越绝书》。播出后,这样一部颇为小众冷门的“奇书”,一跃成为观众眼中的“爆款”。节目成功的答案,就写在观众和网友们的“口碑关键词”中。

“穿越”让小众典籍走向大众认同

这一次的典籍,选得很绝。

不只是因为《越绝书》记载着古代吴越地区的历史文化,更因其重要的历史价值。“一方之志,始于越绝”,《越绝书》被明万历《绍兴府志》评价为“地志祖”。

为此,《典籍里的中国》用“史志”这一全新打开方式,让更多人注意到如此“冷门”的《越绝书》原来既可以用来稽考古代吴越地区的历史文化、山川形势和风俗民情,又可以用古人的高超智慧、过人谋略和卧薪尝胆、绝地反击的不屈精神,让千年后的我们依旧心驰神往、热血沸腾。谈及创作过程,节目组表示,希望从“不那么百科全书式的典籍”出发,在节目中展现一些“小众”典籍,更重要的是因为其在思想上“有容乃大”。

小众典籍如何成为大众传播的优质内容?《典籍里的中国》的绝活是“穿越”。

以“史志”这一关键词,打开冷门的《越绝书》,节目聚焦观众较为熟悉的越王勾践“绝地反击”的历史故事,并通过“当代读书人”撒贝宁与明代史学家、方志学家杨慎的古今对话,将观众带回到《越绝书》的世界里,感受中国方志文化的传承和意义。

年轻观众很喜欢《典籍里的中国》的穿越感。

“老师们演绎得仿佛就像千年前的画面”“能穿越几千年,与古人坐下来聊一聊那个年代的创作、学识,是多少读书人的梦啊”“尤其喜欢撒老师带着古人穿越时空来到后世,如果有可能,真的很希望每位古人都可以看到今日中国”。

对于史志“发烧友”来说,藉由《越绝书》走进典籍的世界是一种梦幻的体验;对于不了解典籍的人来说,直观的视听呈现是拉近与典籍距离的最快捷方式。这两类人是《典籍里的中国》的绝大多数受众,而“穿越”则成为凝聚两者观看需要的最佳结合点。

节目一方面兼顾专业与普及,另一方面融合视听享受与文化传播,形成了雅俗共赏的“最大公约数”。由跨越时空的“穿越感受”,实现对典籍文化的认知,最终达成中华文化传承不息的认同,尤其是赢得青少年的共鸣。这也是为什么《越绝书》播出后,网友纷纷留言感慨:“无四方,何以中国!”

“演得好”的创作阵容,精美是品格

看到《越绝书》中演员修庆的精湛表演,有网友模仿导演的口吻戏称:“我是让你找个演员演夫差,没让你把夫差拉来当演员”“忽然体会到了什么是真演员”。

“演得好”,是观众给《典籍里的中国》的一致评价。

第二季首期节目戏剧中,当讲解员向参观者介绍《永乐大典》时,观众评价段奕宏的表演:“你看得出他知道这部大典的份量。”诸如此类的评价,还有“演员们太牛了,把角色都演活了”“感觉历史长河中每个人就是这个样子的”“演员的情绪转换很到位”“没想到自己生活的土地上有这么多故事”。

如何制造惊喜是文化类节目的难点,尤其是对于以“典籍”为主的节目来说,难度更高。表演艺术家的参与,成为《典籍里的中国》“爆点”频出的保证。每一期会出现哪些演员?他们将对角色进行怎样的演绎?节目仿佛是在“开盲盒”,让观众对嘉宾的亮相充满期待。

节目将“话剧”和“典籍”两种较为小众的文化表现形式,通过影视语言的巧妙嫁接,变成了适合大众观赏的视听盛宴。演员表演所产生的强大代入感,深深打动了人们。无论是熟悉典籍的研究者,还是初识典籍的观众,都能获得身临其境般的感受,从而加深了对历史的理解,加深了对小众典籍的认同。

有人说,《典籍里的中国》让观众看到了中国演员的希望。这一评价体现出的是观众对节目品质的认可。而这种品质来自创作者对文化传承的敬畏和对文化品格的坚守,传递的是对中华文化的自信。

谈及《越绝书》的创作过程时,主创表示这是节目中首部与方志相关的典籍,导演组本着必须得干好的目标,秉持一定要把方志的独特性、重要性传达给观众的精神,在地方志里找寻各种可能,前后经历了七八个月的创作时间,反复听取专家论证、收集和研磨资料。

“必须干好”的目标,观众看得到!

精湛的表演与制作,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传承的积极态度,代表着创作的初心和央视的品格。这种态度感染了荧幕前的每一位观众,节目也因此分外动人。这也是为什么网友会由衷赞叹:“央妈出的综艺才是行业标杆!”

“太好哭”的文化综艺,关键是共情

有网友说,《典籍里的中国》是长在泪点上的节目。

“我居然看一期从头哭到尾”“都是神仙,看哭了”“我看这个纸巾真的不够用”……第一季开始,一些经典名场面就疯狂收割着观众的眼泪。

第一季首期节目《尚书》中,倪大红演绎的伏生全家舍命护《书》,让撒贝宁当场落泪,感动无数观众。从此,《典籍里的中国》“哭点”频出:撒贝宁向先贤司马迁献上“千年一拜”,李时珍穿越时空见证《本草纲目》刊印、填补毕生遗憾,徐霞客与母亲生死分别……到了第二季,这样令人泪目的场面也一直在延续。

一个以“传统文化典籍”为核心的节目竟然被网友用“好哭”来形容,为何《典籍里的中国》能有如此独到的创新之处?原因在于“共情”。

在日常观念中,传统文化典籍是严肃的、深奥的甚至略带晦涩的。文史古籍本就小众,阅读起来有门槛,讲解起来有难度,尤其《越绝书》还属于专业领域的古籍。然而,“古籍是小众的,传播是大众的”,面对大众传播的需要,《典籍里的中国》以情感的逻辑,勾连起了典籍与观众之间的共情关系。

节目通过专家访谈和戏剧演绎,直观地将典籍的内容传承,以及其中的情感传递给观众,产生共情作用,让典籍温情脉脉地走进观众心中。由感动而尊重、由尊重而了解,所以才有观众说:“看《典籍里的中国》泪流满面,是身为华夏儿女的共情吧!”

这种共情仍在继续,并将绵绵不息。自《典籍里的中国2》播出以来,持续引发现象级传播,共收获全网超120个相关热搜榜,#典籍里的中国#主话题阅读量累计达18.2亿,节目微博相关话题阅读量达16亿,累计覆盖微博用户超33亿人次,全平台播放量近9亿次。观众的陪伴与肯定,验证着节目扎实的口碑。

始终如一的节目品质,守正创新的无悔匠心,让我们期待一下,继《越绝书》这一典籍新“顶流”后,《典籍里的中国2》又将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惊喜。

 3 ) 《说文解字》这期是个挑战吧

之前每一集都看,正好在给学生讲朱自清的《经典常谈》,第一篇就是《说文解字》。昨晚看完后,很感谢编剧组没有把各种民间传说放进许慎的故事里。其实许慎作为戏剧人物,不太好表达,和往期相比,戏剧创作难度比较大。因为许慎史料记载少,一生就是潜心著书,没有什么戏剧冲突的点。昨晚的节目看完,还是挺好的,编剧把故事的核心放在《说文解字》最为了不起的分部编类上,再借此表现许慎的治学态度和性格,典籍和人物都立住了。 当然陈晓的表演也是加分项,很喜欢他就是因为近年来觉得他的情绪感染力和分寸感都越来越好。这期节目他能主动请缨,挑战年龄跨度很大的历史人物,很不容易,完成得也很好。许慎这样一个生平比较简单的人物,在戏剧表达上,是要挖掘内心的,而对于表演者来说,必须有很强的共情力和表达力,才能感染观众。

我觉得这不仅是对青年演员的挑战,也是对节目组的挑战,因为我印象里是《典籍》基本以中年演员为主,如果是年龄跨度大的人物,会用两位演员来分别饰演青年和中老年阶段。而这次的陈晓,是目前为止《典籍》主演中年纪最轻的演员吧,他能很好地完成许慎从青春少年到古稀老人的塑造,个人觉得,挺欣慰的。

这期节目编排中,唯一感到有点遗憾的是,时间长廊上这次只有一个南唐徐铉出现了,把他兄弟徐锴给省略了也就算了,清代是《说文解字》研究热潮期,只剩了段玉裁一个名字让撒君提了一下,更别说其他乾嘉学派之类。如果说清代人物妆容比较难办,那可以让近代的章太炎出现一下吧……这期就一个人物出现在时间长廊,是不是有点太单薄了?

 4 )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我们由对图腾的尊崇走向人授神思再走向天人合一,自始至终,我们的文化都没有单一的摒弃人和自然而独存,天地人是一体的,所以天命从来不是自上而下的俯视,那么,何为天命?是人的寿年,是上天的意志,还是自然的法则,伏生在等,谢应芳在等,乱世之中,饱经磨难,盛世之时,命不由人,得待时机,节目中,让我动容的正是对于等待的诠释,他们等待,用文人最纯粹的心去修书护书,或许,天命便是这饱含愿切的等待。

在今天,我们通过网络便能轻易获取信息,也能通过提纯而获取自己最需要的知识,天命在当代有了新的挑战,信息和知识以极快速的方式分享,那么,撒贝宁和先贤这场时空交错的对话还有必要吗?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小时候啊,不知道月亮是月亮,所以真挚的将其唤作白玉盘,“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长大了,又因那月亮使人沉迷而心感忧虑,想离开而又不忍,真是使人肝肠寸断,李白啊,你究竟是不是在看月亮呢,我们能等到你的答案吗?何所深思!若有人因为节目而走进一部典籍,这些对话那便是有意义的,如果点点星光可照亮山河,那朗朗书声又何不能穿越时光应答一声今日的困惑,愿你有初看月亮的欣喜,也有识得明月后的坚定从容,天命,是等待也是因念而所以能,这也是中华文化给予我们的力量,天地无终极,花开无绝期,那就走进一部典籍,给出你的回答吧。

 5 ) 个人认为第二季存在的问题

1.叙事偏向故事化,一味讲述作者生平和著书故事。诚然,以作者生平或者著书过程为叙事主线演绎典籍有其优点,比如可以使节目更加通俗化,但几乎每期都遵照这样的结构识读典籍,必然引发观众的审美疲劳。《汉书》一期演绎班昭从懵懂少女成长为一代大家的一生,《礼记》一期讲述郑玄学礼注礼践礼传礼的一生,《文心雕龙》一期演绎刘勰熔炼文心的一生……节目越来越向人物传记的方向靠拢,“典籍”几乎成为了一种名号,节目的实质更像是传记片。比如《茶经》一期,可以叫《陆羽传》,只不过在陆羽人生经历的演绎中嵌入了部分《茶经》的内容。而在作者生平中嵌入典籍内容的叙事方式在第二季已经屡见不鲜。

反观第一季的《尚书》《史记》《楚辞》篇,以典籍内容演绎为主,人物生平演绎为辅,重内容轻故事。《尚书》一期以板块式叙事结构演绎了《禹贡》《牧誓》,中间伏生自述生平的时间只有短短6分钟。《史记》一期虽然以司马迁生平为主线,但也演绎了《史记》中20多个人物故事。《楚辞》一期虽然《橘颂》部分的演绎带有浓郁的人物传记的味道,但也通过《离骚》《天问》篇的演绎把叙事主线拉回到了《楚辞》内容上。

质言之,不是说演绎作者生平或者著书故事不重要,而是说要处理好作者生平、著书故事演绎和典籍内容演绎之间的关系,即以后者为主,前者为辅。如此可以缓解节目叙事结构范式化带来的问题,也能增加节目内涵,提升节目的思想性,改变节目华而不实、流于形式的弊端。

2.撒贝宁和先贤的对话完全成为了连接戏剧情节的工具,缺乏生动性。而第一季的《尚书》《史记》篇中的人物对话就值得借鉴。譬如《尚书》“禹贡”片段,正戏中提到冀州,撒贝宁感慨说“这冀州相当大啊”,正戏中提到兖州,伏生插话说“兖州据说是先师孔子的家乡”。又如《史记》司马迁青年游历片段,正戏中提到大禹,老年司马迁插话问“后世还祭祀大禹吗”,正戏中提到勾践,老年司马迁插话说“勾践遭难,却为国忍辱”,正戏中提到屈原,老年司马迁插话说“屈原人品高洁”……

这些“穿针引线”式的插话活跃了舞台气氛,突出了节目古今对话的艺术特色,生动而又自然。而在第二季,这样的插话少之又少。

3.节奏较快,一味煽情。节奏较快是第二季的硬伤,它导致很多桥段较为突兀。而反复刻意以及缺少铺垫的煽情,导致感情抒发不到位,也不利于搭建起观众和戏剧之间情感共通的桥梁。这里重点说煽情的问题。第二季的煽情次数相比于第一季明显增多,原因可能就是节目的侧重点偏向人物本身而不是典籍内容。

以第二季的《文心雕龙》为例,戏剧刚开始刘勰就跟父亲告别,这场煽情戏没有任何感情的铺垫,即使现场有悲伤的背景音乐渲染氛围,也难以让人感动。《文心雕龙》一期不仅演绎了父子情,还演绎了母子情,太子萧统丧母这段戏也同样煽情,这样反复刻意的煽情很难打动观众的心灵。依个人来看,煽情戏绝不是越多越好,它需要充足的情感积累与铺垫,讲究情感的自然流露,如此才能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4.背景音乐过于繁杂。第二季节目的背景音乐实在过多,而且与戏剧场景的搭配也不是很恰如其分。

另外,第二季的戏剧结尾,先贤和撒贝宁告别走进甬道(即时空隧道)时,那种气势恢宏的背景音乐都是突然响起,且节奏较快,造成戏剧结尾较突兀,仪式感缺失。本来,这种大气磅礴的音乐可以更好地收束全篇,更能给人一种直击心灵、荡气回肠的力量,但随着音乐节奏的加快,这些效果均有所减弱。对此节目组可以参照第一季的《尚书》《史记》等篇相关桥段,把握好戏剧结尾古今读书人告别时背景音乐的节奏,使得节目演绎的艺术效果发挥到最大化。

5.叙事结构套路化。综观第二季,几乎每期节目都是以主人公从小到大的成长事迹作为叙事主线,几乎每期节目都离不开煽情。除此之外,第二季的一些节目还套用第一季节目的叙事模板。这暴露了节目存在的叙事结构固化套路化的问题。

6.缺乏名场面。第二季整体上缺乏像第一季伏生伏案痛哭,宋应星和袁隆平握手,撒贝宁和司马迁的炎黄子孙一拜,李时珍跪地喊“父亲”这样的名场面。综观这些名场面,有三个要素至关重要,一是剧本,二是演技,三是戏剧节奏。剧本应该善于抓住典籍内容与当今时代精神的契合点,抓住情感这一共通之处。《本草纲目》一期,李时珍跪地喊“父亲”的一幕,之所以令人泪目,原因就在于父子亲情不受限于时间和地点等因素,古今情感都是共通的。人物的演技应富有张力和爆发力,比如倪大红老师扮演的伏生,一眼千年的回眸令人叹为观止,王学圻老师扮演的司马迁,一番内心独白让人血脉贲张。这些场面充分发挥了演员的演技,增强了观众的代入感。戏剧节奏应该张弛有度,比如《天工开物》一期戏剧结尾宋应星和袁隆平院士握手时,戏剧节奏明显放慢,时间仿佛定格在握手的那一刻,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这就是戏剧节奏的力量。相比于第一季,第二季的戏剧节奏更快,很多场面和细节都是一闪而过,节奏处理的不到位,也难以成就让观众为之震撼动容的名场面。

整体来说,《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虽有缺点,但与第一季相比也有所改进。比如节目组删除了幕后花絮,首次采用外景拍摄,让观众更有代入感……虽有不足之处,但瑕不掩瑜。节目实现了“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增强了民族的文化自信,不愧为文化类节目的标杆之作,匠心之作!

最后,本人衷心希望《典籍里的中国》节目越做越好!

 6 ) 中国人的浪漫,都在诗里了

以“诗”迎新,典籍里有人间烟火。

“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诗经》的字里行间,记录了人们在劳作了一年之后庆丰收、迎新岁时的景象。

正月初三(1月24日)晚,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出品,央视综合频道、央视创造传媒和中国国家话剧院联合打造,中国国家图书馆参与的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在春节之际以“诗”迎新,陪伴观众走入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里的烟火人间。

随“当代读书人”撒贝宁对话汉代大儒毛亨、毛苌。自开播以来,《典籍里的中国》受到众多年轻人喜欢,第二季豆瓣开分9.0。节目一经亮相,网友们纷纷表示:“2021年大年初一读《尚书》,2023年大年初三诵《诗经》,你们果然是懂‘中国式浪漫’的!”“中国人的浪漫,都在诗里了。”

回溯年俗的雏形,其实在《诗经》所描绘的社会生活画卷里,并没有“春节”这个概念,但它鲜活呈现了此后近三千年中国传统春节年俗的雏形,让后人看到至少在西周,就已经有了扫尘、宴会、饮春酒等延续至今的传统。

《诗经》记录了先民对社会生活的歌唱,亦是今人对话心灵的精神故土。节目带领观众回到诗里丰富而质朴的历史场景,“零距离”感知先民们纯真乐观、踏实勤勉的精神状态,追溯影响中国人至今的人生观、时间观、价值观。

某种程度上,过年,就是中国农耕文明的狂欢仪式。

节目中,反映周代早期农业生产情况和百姓日常生活的长诗《豳风·七月》被“划重点”。在《豳风·七月》里,从春播、夏种到秋收、冬藏,从种田、养蚕到打猎、凿冰,四季更替,“始”与“终”交叠重合。即便如此辛劳,人们依然满怀对自然的感恩和对美好的向往,将坚韧、知足、向上的生命态度融于诗歌之中,唱出他们对生命的探索和对理想的追寻。

此外,典籍里亦有烟火人间。撒贝宁邀请毛苌赶赴河北省河间市诗经村的一场“丰收节村宴”;舞台中央,古今之人共同举起丰收酒,齐诵“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一种跨越千年的同频共振之感扑面而来。

从描绘爱情婚姻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到记录农事生活的“八月剥枣,十月获稻”,再到表达欢聚宴饮的“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诗经》中,先民的朴素生活被记录下来,传承着民族的精神。

在典籍里重拾诗意,迎接一个灿烂明媚的新年。

-END-

主编:依梧

编辑:卡卡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版权声明】标注“原创”的文章系文娱头版独家稿件,文娱头版保留所有版权;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或使用,如需了解转载及合作事宜请添加微信13521859160。

 短评

轻松中学习

5分钟前
  • 知止先生
  • 力荐

看了《永乐大典》这一期,历史文学小白也能很舒适走进巨著的创作情景,了解古人写书的不易和珍贵,近代人护书的艰辛和无私。好在现在社会风气是开放包容自由的,愿中华民族文化昌盛,绵延不绝。

7分钟前
  • 白丁
  • 力荐

《永乐大典》竟然是这样一部巨著。有些典籍,这节目抓精华抓得不错,确实开眼了,否则日常恐怕很难有机会去遇见它们。第一季的《老子》太一般,一直期待着《庄子》,但第二季似乎依旧没有,《庄子》这么不受待见吗?

10分钟前
  • 小斯
  • 力荐

典籍里的中国?典籍里的男人吧,给男人塑造那么多真情真义,不知几分真几分假呢?讲男人有父亲,有兄弟,有事业,有理想,为国为民的,然后,都是吃着女人骨血,她们还没有名字,哦,在典籍里没有,也就是说,整个社会架构里也没有。正所谓,名副其实——男权社会。典籍里的中国——典籍里的男权社会。

15分钟前
  • 淮十
  • 很差

《汉书》班家名垂千古感人至深

16分钟前
  • 防晒霜
  • 推荐

备考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老师推荐的,学累了看一会。

19分钟前
  • O型血
  • 还行

看到 段奕宏这期 才发现 原来还有这么个宝藏综艺 觉得应该补补课了

20分钟前
  • 碎月昕飏
  • 力荐

无脑粉 必五星

23分钟前
  • 一无所有
  • 力荐

时隔一年终于等来了第二季,富有哲理和感人,舞台技术有进步。

27分钟前
  • Jasmine_长乐
  • 力荐

有了第一季,第二季总想会更好,但因为视觉疲劳的缘故第二季感觉没有第一季那么好了,文心雕龙那一集就感觉莫名的尴尬,不知道为什么。

32分钟前
  • Love✨社恐本孔
  • 推荐

别出心裁以班昭的女性视角讲述班氏两代人接续撰写「汉书」的故事,是女性的力量,也是传承的力量,更是文化的力量。

36分钟前
  • 大食蚁兽
  • 力荐

最令我动容的是我们无法欺骗陈济永乐大典缺失的遗憾,段奕宏那悲伤若失又怅然潇洒的从容与悲怆。

40分钟前
  • 吴辽
  • 力荐

《永乐大典》原本有一万一千零九十五册,如今国家图书馆仅有二百二十四册入藏,近五十存一的比例,想想都觉得心痛啊!很不满意的一点是王嘉宁每介绍一个赞助商,就非要剪辑鼓掌的镜头插进去,就很别扭。

43分钟前
  • 随心随性过一生
  • 力荐

《永乐大典》成书于明永乐时期。回顾第一季的典籍中,有四部是明朝的,一部史记是汉朝的,剩下都是先秦的。这不是偶然,明朝中期以后,印刷术发达,人文自由思想发展,各领域都出现了许多人物。只是这一进程被清所打断,文字狱的存在,使得私自著书变成了一种动辄杀头的高危行为,《四库全书》对古籍的销毁删改更是不计其数。结果是清朝学者形成乾嘉学派,只能专注于考据经史,而不敢过问世事。

44分钟前
  • 路篱_
  • 力荐

撒贝宁的主持风格和第一季相比变化不大,王嘉宁表现得比前一季更自然了。第一集《永乐大典》只能说算一个良好的开端,但第二集《汉书》讲班彪、班固、班昭父子(女)两代人矢志修史和班超远赴西域投笔从戎的故事非常感人。这节目别出心裁,通过穿越时空与古人的对话,深刻表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顺便鄙视一下胡说清朝打断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那条短评,一看就是日谍在搬弄是非,知不知道“二十四史”是清朝钦定的!

46分钟前
  • 新博士生17
  • 力荐

如果说第一季是“撒贝宁穿越古书记”,那么第二季就是“撒贝宁古书展览会”,由于第二季的典籍名气普遍要逊于第一季,所以节目里向观众解释的需要更多了,另外每本书的主角定位也模糊不定,比如“陈济”“郑玄”“大小毛公”……许多情节总感觉第二季比第一季要生硬,很多地方煽情也不到位,以致于忽略了典籍本身。而“礼记”这期又与“传习录”的节奏十分相似,演员亦相同,容易产生审美疲劳。从整体上来看,剧本质量已经足够好了,但相比上一季却还不够精炼,第一季的整体质量都要强过目前本季的前四篇。

51分钟前
  • Leon Hsu
  • 推荐

终于等到了 鉴于第一季有的人喷这个事情 我觉得这个节目的初衷是让我们现代人去积极地读书 而不是抓住一点毛病就开始疯狂做文章 读书是出发点 节目是启蒙作用 至少这个节目让我真的去翻看了很多古文的书籍 并衍生出很多关于中国文化近代史的书籍 培养了读书浓厚的兴趣 这才是这个节目最大的意义

52分钟前
  • 兔爷
  • 力荐

看一次哭一次

53分钟前
  • 蓝河的风儿
  • 力荐

!!!!

57分钟前
  • mummer
  • 力荐

庶几因韵以考字,因字以求事,开卷而古今之事一览可见。

1小时前
  • 一晴方觉夏深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