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个故乡

剧情片其它2013

主演:扬·迪特尔·施耐德,安东尼娅·比尔,麦斯米兰·沙伊特,玛丽塔·布劳耶,吕迪格·克里泽,费丽娜·莱拜克,梅拉妮·富歇,伊娃·塞德勒,莱因哈德·保卢斯,芭芭拉·菲利普,克里斯托弗·卢泽,赖纳·库恩,安德里亚斯·库尔策,杰罗恩·佩瑟瓦尔,沃纳·赫尔佐格

导演:爱德嘉·莱兹

 剧照

另一个故乡 剧照 NO.1另一个故乡 剧照 NO.2另一个故乡 剧照 NO.3另一个故乡 剧照 NO.4另一个故乡 剧照 NO.5另一个故乡 剧照 NO.6另一个故乡 剧照 NO.13另一个故乡 剧照 NO.14另一个故乡 剧照 NO.15另一个故乡 剧照 NO.16另一个故乡 剧照 NO.17另一个故乡 剧照 NO.18另一个故乡 剧照 NO.19另一个故乡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3 17:29

详细剧情

  本片是80多岁高龄的德国电影大师爱德嘉·莱兹对其史诗系列作品的总结,亦是其电影人生的总结。影片的原始素材来自于其往年自编自导的现代德国史诗《故乡》三部曲剧集,而现在,这部大气磅礴的史诗则被搬到了电影银幕上。导演以强烈的黑白影像风格与冷峻的笔调,通过一个德国农村里农民生存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德意志民族的人性、历史、文化等方方面面。静心感受一次涤荡灵魂的净化之旅,绝对会让你受益良多,更何况还有另一位德国电影大师赫尔佐格的友情出演。  2014年第64届德国电影奖最佳导演、最佳剧本、杰出故事片。

 长篇影评

 1 ) 我觉得只是看个电影,好电影年年有,没什么逼格不逼格的。第一次在豆瓣发影评,还带折叠,真没劲。

德国片 Heimat【另一个故乡】,长达近4个小时,我居然用两天时间分上下场看完了,而且全程无尿点,端着咖啡目不转睛的看完了。。。一部原以为会瞌睡的好片,看完之后上网翻豆瓣发现果然是小众,无啥出彩的点评的,可是意犹未尽之后还是发条说说Mark一下。。。有人说这片像白鹿原,我觉得可能是,都是乡土题材,,,但是白鹿原我没心思看,没民主的草民写一百部白鹿原都搭不上真理的一条胳膊。。。或许又有人说像【瑞士孤儿】,fine,我也觉得和瑞士孤儿有姐妹片的质素。观此片,让人对160年前的德国旧社会的劳苦农民的生活画面一览无余,这部片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导演的坚持,,,所有卡司的粗鄙的服装,农村脏乱的场景,肮脏破败的建筑都真实细腻的毫不羞涩的反应了赤贫德国北部农村的真实面貌,可见导演的细腻与坚持,丝毫没有遮丑和粉饰的嫌疑。。。而电影的时代背景,天朝人民可能忘记了正是老卡马克思的年代,电影中的时代应该是马克思25~30岁的时候,那时候的德国应该是现代文明的曙光初现的年代,而偏远的乡村却是赤贫,落后,文盲与绝望。。。和印象中德国作为欧洲最早的现代民族国家的确立完全不沾边的样紫,或许这也是真实德国的另一面,,,,如果没有【洪堡】(那个和现代数学之父【高斯】做好朋友的德国现代启蒙博物学家,类似德国的达尔文,,,)在片近尾声的时候友情出场,都让人恍若觉得这出德国农村的白鹿原真是世外桃源与世隔绝的故事。但是就是因为从时代中抽离出来的故事,才更可以让对德国历史不了解的其他各国人好好的看这一小群村民的人间悲喜剧,这部电影到底什么吸引人,,,,我看了4个小时,觉得最吸引人的是他真实细腻,和农村人的生活一样朴实,,,没有悬疑,没有说教,没有感天动地的戏剧冲突,有的是绵密的真实细腻,光这一条就觉得剧情犹如流水,水到渠成,没有费尽心思的冲突布局。。。。即使对德国人的宗教不了解,对德国人的生活不了解,可是还是会为语重心长的母子对话,,,爹生妈养的亲情不舍,以及全世界各地旧社会人民对于嫁了女儿如泼出去的脏水都心有戚戚焉。。。。电影中最让我感动的是男主角的老妈对儿子的牵挂和揪心,,,这娃太淘气了,和我真的很像,这娃和他爹也矛盾与生俱来但又能人性和解,和我也很像,我10年没和我爸说一句话的冷战,最后我赢了,但是我爸却成老人了,,唉,,,他妈对儿子的舍身付出和中国老妈爱子心切无所不同,丝毫不因宗教,国别,民族习惯有什么差异,反倒是让我觉得更容易带我入戏,感同身受。。。让我又想起了【瑞士孤儿】,谁能知道同是说德语的瑞士德语族的旧社会也是那么悲惨,谁能知道为什么冷漠自私的瑞士人能变成那样富有和冷酷,原来,德语族确实有很多悲催往事。。。电影中最多的剧目是关于村民的死亡,前前后后重要的死亡过程有3起,每一起都是那么自然平静,,,或许只有对生活的苦逼与麻木到绝望的人才对死那么平静安然忍受,,,1年前前前女友说她妈死了之后,她爸就说过【早知道要死了还去医院干嘛】,,,她就对我吐槽说爸妈一直感情很好,怎么突然爸爸会说出这么冷血的话,让她突然很讨厌爸爸,,,我跟她说不是的,只有感情很好的人才能说这种话,,,老伴老伴一辈子走过来了,突然去了,还会说着活着的时候才会说的话,你爸爸这是当你妈还活着平时默契玩笑说的话而已。。。去豆瓣看了一下几篇没啥水准的影评,觉得也没什么好补充的,对于我来说这部电影行云流水般的自然流畅,所有德国农村的风土人情悉数上演,若不是囿于黑白的画面,乡野风光那不是一般的旖旎,或许电影的背景是一群赤贫到要去巴西原始森林逃荒的农民,否则用彩色表现那么美的田野不会让人联想到这赋税繁重又土地赤贫的荒野。。。。其实看完这部电影没有什么特别新奇之处,或许是因为对于这部电影理解起来并不像豆瓣里的那些货们那么痛苦,在我看来都极其自然也很好理解,电影名字【另一个故乡】其实说的应该是主人公雅克布自己对青春年少理解中的乌托邦的另一个故乡和经过总总感情打击和现实磨砺后的成熟的理性有家庭责任感的男人心中体会到的新的另一个故乡的对比与再发现。原来,不管发小邻居,骨肉兄弟怎么去寻找另一个故乡,,真正的另一个故乡是自己的追求和再发现,,,而且让人意外的是,德国村民的“孝道”让中国人也感觉怪怪的,,,似乎好像西方人被上帝带走之后,对于父母的孝,父母在不远游的责,都鲜少表现过,为毛这部电影里却这么炙热鲜明,,,也许是因为他们是农民,小农生活,彼此依靠,,,或许莱茵河畔的城市市民阶层可能已经不是这样生活了。。。总之,这是一部很好的电影大爱无言,哦不,是大义无言,,,没有说教,没有费心的设计,,,全部都是平白直抒,犹如清明上河图,你若展开,精彩自寻,所有其上的内容本身就是最好的素材。。。人物,服装,风物,风景。☺。。。另外一个好处是,这电影的德语说实话比现代德语电影要耐听,,不知道是我德语渐长吗,还是德国农村人说话不矫情?居然好多可以听懂,,,原来,我常听的一首德语歌【梅裙·迪·帕勒迪】是【女孩的天堂】的意思~☺~到现在才知道。。。

以上是我在自己QQ空间里,今天刚发的说说,原文复制过来,,,,最后想说的是,看个电影就是看个电影,,,,电影只是载体,和看书,看报,看PPT没什么两样,,,看部电影能发现能收获就最好不过了,和装逼没关系,,,,即使没啥发现没啥收获,就当白看了,总会有更适合自己的电影,自己更喜欢的故事,,,但是为了逼格一定要绞尽脑汁实在无趣,,,,不管是看书,看报,看电影,只要有收获有新的体认,新的发现,新的认知,那就再好不过了。

 2 ) 16个彩色物件

出现的16件彩色物品: 沉默爸爸给他女儿的玛瑙片, 河中年轻人船上的德国国旗, Unkel去世时西装口袋里的金币, 集市聚会上讨论绿色时的树枝、女人的裙子和铜灯, 天空中出现的彗星的尾巴, Gustav新婚床上的花束和餐桌上的花束, 新婚后Gustav在家里房子门外上面钉上的花环, 妈妈咳的血, 妈妈被儿子带到户外晒太阳休息时面对的花丛, 树上的樱桃, 家里墙上的花边图案, 蓝莓丛里的蓝莓

补充:烧红了的马蹄铁 百丽宫国贸/ 第二届德国电影节

 3 ) 我还不能结婚,我还要跟柏林的枢密官探讨印第安人方言问题

       当影片慢慢放到最后,雅各布的妈妈马格莱特说,儿子,你是不是该结婚了。雅各布一下表现得异常激动,差点都要摔倒,走来走去坐在了母亲看不到的地方,然后开始狡辩,自己还不要结婚。(这些都已经说明他意识到自己也是要该结婚的人了,但是他还没有忘记本来属于自己的妻子的嫂子,可能还时不时的回忆一下哥哥跟嫂子去巴西之前的那个晚上的甜蜜。时间总是在向前走的,他以前不满自己的哥哥,但现在他俨然已经变成了哥哥在家时的样子——戴着眼镜指挥着父亲造一个蒸汽机的速度调节器。)
       母亲给他说了一下邻居家的姑娘不错,每周都来问雅各布的消息。姑娘是嫂子的好友,现在嫂子已经身在美洲,不能思念也不能见面。姑娘也想雅各布的母亲透漏出自己比较孤单,雅各布的母亲也说自己的儿子比较孤单。
       雅各布雅各布站了起来,去自己的简陋的书架上拿下来一本书,说自己还要跟柏林的一位枢密官探讨印第安人的方言问题,自己很忙的。并且越说语气中的喘息越明显,显然的,他已经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了,但是还要坚持最后一丝不要结婚的念头。
       看到这儿,我已经很感动了,尽管电影中其他的许多地方也令我感动,但这一块是令我感动的极大值。我想着如果哪一天,我心爱的姑娘已经嫁做人妇,然后我还固执着不愿意结婚,我是否会像雅各布一样说着自己听不懂的话来敷衍这个问题。

 4 ) 永恒的乡愁

我疯狂看电影状态的终结似乎就在《另一个故乡》,我也很高兴为这段狂热观影时光做结的电影是《另一个故乡》,看电影需要安稳、祥和的心理状态,一但这种状态受到了外力变化带来的影响,持续的看电影的激情就会衰退。这部电影的时长不是一般常态下可接受的长度,3小时40分钟,主体黑白色的呈现。看电影的过程中我几次落泪。上一次电影带给我震动是因接触到几部罗曼波兰斯基的电影,再往前的一次震撼则属米开朗琪罗安东尼奥尼的《云上的日子》,以及许鞍华的《投奔怒海》。

我从小生活在北方的农村,高中时离家到外求学,但此时离家还不算远,可以每个周末回家歇息,大学基本上一年回家四趟,研究生到了遥远的上海,每年寒暑假各回家一次,及至毕业结婚安家,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少,更多时候是接爸妈到上海过年。而现在父母已基本在上海安顿,家乡则离我越来越遥远。我并非多么的眷恋我的故乡,对那片土地和土地上人民生态的失望也耗尽了大部分我对故乡的怀念和感情,只在每每看到有关故乡的文字、故事、影像时,才会牵动内心深处琥珀般封起的牵系。

再次感觉看电影真是件十分私人的事情,能感同身受、或醍醐灌顶豁然开朗都能让你喜欢上一部电影。

《另一个故乡》的片长固然长,开头点题的段落却非常利落,男主角Jakob爱看书不甘现有生活而家中各人反应不同的群像跃然荧屏。令人欣慰的是Jakob的一家没有坏人,父亲勤劳固执,母亲勤劳慈爱,哥哥勤劳豁达,姐姐勤劳细腻,叔叔勤劳睿智,奶奶勤劳开明。勤劳是他们一家子和他们所处的100多年前德法交界的德国小乡村人民的普遍特征。

妈妈对Jakob无私天然的爱是无法不让人不动容的。透过电影里Jakob的旁白,在他的一生中,母亲总是尝试不断给他崭新的爱。她早早地意识到小儿子和周围农人的不同,纵容小儿子为看书而在干农活上偷懒,在儿子失恋失意的时候及时地送上熨帖的宽慰。而后来Jakob替代哥哥完成了留在家乡赡养父母的重任在我看来都是顺理成章的,思维的开阔不一定要通过远离了家乡才能实现,像Jakob说的,我只需闭上双眼,就能去任何想去的地方,遥远的国度,原始森林里陌生的城市,还有海岸线。母亲也有她的乡愁,也想插上翅膀回到她小时候生活生长的地方。父亲亦然,在大儿子Gustav离家远走异乡的前日,冒着风险去村里捡金子,试图用金钱的富足留下铁了心离家奔向更美好生活的大儿子。Gustav更有他的乡愁,因他是最终离乡的那个,尽管心底十万分不愿意但必须离开那个温饱无法通过勤劳实现、幼子难以逃离疾病长大成人的家乡。

对电影里另外一条很重要的Jakob、Gustav兄弟两和同一个女人Jettche的爱情纠葛线,我并不是那么的纠葛和在意,无论最初的状态缘由如何,这三人最后可以说各得其所。痛彻心扉的爱恋之后,踏踏实实的搭档生活才是真正那个时代那样乡村的基础。一场醉酒就可以失身、就急于做决定的Jettche并非多愁善感的Jakob的最好选择,相反稳定性极强的Jettche好朋友才能和敏感多情的Jakob更好地互补,这个一直对Jakob存有好感的女孩最终做了Jakob的妻子。失恋尤其是初恋的伤痛是男人成长的必经代价。

电影是大导演为了纪念自己的哥哥古伊多莱兹(1946年--2008年)而作,男主Jakob即是以哥哥为原型。电影里有一个小小的缺憾就是对Jettche一家人的塑造上,缺少必要的完整性,Jettche的父亲12年不开口说话,Jettche结婚的当天,父亲自杀,而Jettche和母亲的关系非常疏离,她同丈夫Gustav离家奔赴巴西的当天,近乎粗暴地推开了不想她离开的母亲。也可能是哪些细节我并未注意。原本打算看第二遍之后再写观感的,如今已迫不及待地写下本篇文字。

《另一个故乡》还有一个让人不得不说、不得不记住的惊喜,在全片凛冽黑白的叙事里,间或出现彩色的物事,叔叔的银币,哥哥结婚的花环,印第安语里的各种绿色呈现,妈妈幻想中的花丛,等等,无不是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实体节点。这种创新的电影语言不多,但在漫长的叙事里时不时地让人眼前一亮。有善良的观众已对所有彩色的部分做了记录罗列,以后再看的时候可做参照。

 5 ) 尘世如梭,家国别处。

我只需闭上双眼,就能去任何想去的地方,遥远的国度,原始森林里陌生的城市,还有海岸线。 人们把自己关在家里,可是死亡却能钻入所有的门缝。 我将迁移至海的那头。 我也不知道什么是你们需要的,我准备了一袋洪斯吕克的土给你们。 寒冬深深渗入地下,使我们的土地变成了坟墓。 只要父母健在,就要让他们有所依靠,在他们心脏跳动的最后时刻,我们必须心怀感恩的等待, 并继续活下去。 母亲病危,我为她的生命而狂奔。当我投身于大自然,不停歇一秒钟,不喝一口水,翻过山岭, 越过小河,看似被死神拖拽着前进,我一门心思的要拯救,我唯一所爱的母亲。 上帝一定喜欢把我的周遭变得自相矛盾,当我在监狱时,思乡的情绪成为一种病症,在我回乡时,转变为对我的爱的哀悼,当我刚开始体验初恋的感觉时,它就在逐渐的消失。我不愿意提及她的名字,也不愿意离她太近,因为她的另一种幸福让我心碎。所以我抵触父母的屋子,但不会抗拒母亲给我的爱,在我的一生中,她总是不断尝试给我崭新的爱。 是不是只有风暴的到来,才能吹倒这不公与专制。 我曾千百次问自己,能否用黄金来衡量自由的价值。 自由不单单是摆脱囚禁,而是我们所拥有的至高无上的权利。 我思念爱的时候会想念相遇,也会怀念告别。 告别人世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还有什么能比寻找出一条走出不公和寒冷的道路更加值得的事情。 当这里暗无天日的时候,那边正阳光明媚。 十六日那天我们进入了大约南纬五十八度的地区。 因为我想释放心声,饱揽整个世界。

 6 ) 移民去(温暖)巴西的梦想 - 另一个家乡

德国黑白电影-【另一个家乡】,用朴素苍凉的镜头语言,记录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在19世纪四十年代德意志邦联时期的普鲁士王国,艰辛生存生活的故事。是典型的,通过一家人一段时期的生活,冰山一角地呈现:封建君主专制下,靠天吃饭、受压迫剥削的农民的社会生态

简洁的电影语言、紧靠历史背景的人间真实、克制的叙事,让四个小时的平民史诗,意味隽永,耐人寻味,荡涤灵魂。 说到德国,尽管很多人首先映入脑海的是希特勒和他的纳粹,或者德国足球和啤酒。但应被周知的是,德意志地区包括近代德国在内,为人类的认知和启蒙、精神世界的丰盈,贡献了不胜枚举的经典哲学、文学、音乐,和硕果累累的科学科技。。。。而19世纪受压迫的自由农民,每天几乎所有的时间和生活,都在为生存而劳作或挣扎,他们不被允许有参与政治的资格和时间。

【另一个家乡】刻画的是农民。是放支世界皆准的,专制统治下受压迫剥削最深的社会底层。西蒙一家:掌握话语权的一家之主铁匠父亲约翰、善良勤劳的母亲、仁慈的奶奶、精神有些飘忽的叔公、刚从普鲁士皇家兵团退伍的哥哥古斯塔夫、已经嫁人的姐姐莱娜,以及电影的主角-嗜书如命、会读西语英语并正在学印第安土语的雅各布。家里还有一个类似养女的战争女孤儿。

  • 重要的背景

他们生活在普法边境的莱茵兰-法尔茨州洪斯吕克地区的一个村庄里。这里是欧陆内陆,在拿破仑侵占德意志地区以前,是松散的政治联盟– 德意志的神圣罗马帝国的西部边疆领地;在拿破仑时代被法国统治过,至今残留着法占时期的记忆和阴影。

拿破仑失败后,这里成了德意志邦联中的普鲁士王国的一个州(那时,还没有近代德国。现代德国的前身,由普鲁士王国主导的德意志帝国是1871普法战争后建立的)。

普鲁士奥地利是当时德意志邦联里最大最具影响力的两个邦国,奥地利是老牌强邦,后来崛起的普鲁士王国,以强大的军事力量和日益增长的经济实力成为奥地利德意志邦联最大的竞争对手。

君主专制主义盛行的普鲁士,在崛起的背后,是像西蒙一家这样的万千农民的不被关心的民间疾苦。洪斯吕克地区虽产葡萄酒,但土地贫瘠,荒草荒野和森林似乎主宰着大地。而且农民的葡萄酒不能随便买卖,市面上公开销售的,更多的是当权者的酒。再说,酒也满足不了人们刚需食物的胃。人们也会提起法占时期的日子和影响。

人们辛劳地种植收成不好的土豆,还要不时面对灾荒、极寒和无法治疗的疾病,婴孩的夭折率很高;而专制制度对农民的严苛落实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不能在森林采摘浆果,不能在林里砍柴堆柴,以及更多的各种不准。。。。

普鲁士的日耳曼人,多数人信奉新教,但也有人信仰天主教。政府对不同教派的婚姻有诸多限定。电影中,西蒙一家所在地区基本都属于福音教派在这样恶劣不友好的社会和自然环境中,在当时移民潮的感召下,许多莱茵兰-法尔茨的人,赶着马车、载着行李,准备在移民中介的帮助下,跨过大西洋,前往温暖富饶的理想国 - 巴西南部。据说,那里没有冬天。人们想从头开始,去开辟【另一个家乡】。

巴西的国宝超模-吉赛尔邦辰,就是19世纪从德意志移民去巴西的德裔后代,怪不得她长得那么日耳曼,一点儿也不拉丁。

  • 电影主线

绰号【印第安人】的雅各布,梦想着自己前往理想国巴西的旅程,并记录下来。而他眼前,全是拖家带口准备离开单调苍白贫瘠的故乡,去巴西的马车队和人们。村里的人感觉越来越少。 除了农活,还要经营家庭铁匠铺的父亲,怒斥只知道看书、游手好闲的雅各布。 母亲却对儿子护爱有加,认为有学问、能对着空气发呆的儿子与众不同,还让他不要因为别人的嫉妒,就停止梦想。奶奶让雅各布要记住梦想,因为它总会实现,还说雅各布会活得很久,因为他洞察到了另一个世界。

叔公老是帮他藏好被父亲扔掉的书。 当兵的哥哥 -古斯塔夫挑着一双鞋就退伍回家了,他也是铁匠,回家后,会成为父亲的好帮手和家庭顶梁柱。 归家的古斯塔夫得知姐姐莱娜嫁到了摩泽尔河那边去了,丈夫是天主教,因此她的孩子需随父信教。也因女儿嫁给了外教派的人,一家之主的父亲不认她。

雅各布在努力自学印第安土语,想着在一年之内,前往魂牵梦系、很多书上都提到过的、温暖绚丽的新世界-巴西。

父亲打铁时,也有其他村里的帮手。即便认真种田、打铁、养牲口,一家人仍贫困。一贫如洗、空空如也的家,仿佛可以是,世界上任何受压迫农民的家;因为缺乏任何可以彰显出他们区域特征的陈设;贫困是没有地域辨识度的,它是受剥削农民的共同底色,而且只有单调的一种颜色:灰暗。

一天,在林中看书的雅各布,偶遇杰切佛琳切两个少女。当时,佛琳切杰切正一起裸身滚地,以治愈佛琳切手臂上的疹子。穿好衣服后的两少女对会印第安语的雅各布很好奇,雅各布对活泼的杰切印象深刻,并送一根鸟羽毛给她。 后来某天,灵动的两位姑娘在帮助一位男爵修马车来到西蒙铁匠铺时,遇到雅各布雅各布去探望姐姐帮忙采摘葡萄时又遇杰切,两人互生好感。独处时,雅各布杰切印第安问候语,并告诉她,有个印第安部落用20多种表述来描绘‘绿色’,杰切也想去巴西;两人互动中,微澜渐起,情愫渐生,眼看雅各布的初恋就要来了。 单调劳作的日子和雅各布阅读憧憬巴西的日子,也伴随着叔公的死亡和母亲的肺病。办理移民巴西的中介,正大张旗鼓地宣讲如何去富饶温暖的新世界追梦致富。更多的人踏上移民巴西的茫途。

镇上年度集市,年轻的人们在此狂欢畅饮跳舞,但领主却垄断酒市,禁止人们买平民的酒喝。雅各布和哥哥古斯塔夫杰切佛琳切都来参加集市的舞会了。

一场集市改变了雅各布的命运。

雅各布,害羞又不会跳舞。 哥哥古斯塔夫杰切善跳舞,两人组伴一直跳了很久,在群舞余热氛围和酒精的作用下,古斯塔夫杰切被荷尔蒙控制,两人冲动了一次,事后像陌生人一样,各自离开。

另一边,一个叫奥尔姆的年轻人,因公然挑衅当权者而导致集市变成当权派和平民的互殴。事后,奥尔姆被当成典型逮捕,雅各布因崇拜奥尔姆追求自由的精神,也公然呐喊‘自由’,也被捕入狱了。

几个月后,母亲不顾年迈体病,背着背篓来探监,并用毕生积蓄,赎回了雅各布和朋友奥尔姆杰切怀孕。古斯塔夫杰切奉女成婚。归家的雅各布看到象征永结同心的绿叶环,出现在婚床上和餐桌上。他还不能接受杰切当自己的嫂子,于是离家去镇上投奔奥尔姆杰切的父亲已经12年没开口说话,常呆在老旧的磨坊里,多年前,杰切家很富有,但杰切母亲说玛瑙被开采完了,家道也中落了。杰切父亲在杰切婚礼后的一场小乱后,在磨坊上吊自杀。

敢于担当的古斯塔夫杰切回到家,希望互相多了解。因一时冲动造就的婚姻,却让古斯塔夫成了有责任的丈夫;女儿出世后,古斯塔夫更是对她疼爱有加,还以女儿的名字,命名自己为了打铁更科学正在制造的蒸汽机。

奥尔姆雅各布憧憬着移民去巴西的旅程。雅各布的母亲整日惦记着小儿子,这天又不辞辛劳背着食物来找雅各布了。 因为母亲的肺疾,深爱母亲的雅各布终究没同奥尔姆一起去巴西。他回到了父母家。

又一个极寒的冬天来了。无可奈何的医生,感叹着村子里死于白喉的孩子们。其中就有古斯塔夫杰切的女儿。 伤心欲绝的古斯塔夫杰切和村里人一起,参加着每年都会有的,孩子们的葬礼。 之后,杰切古斯塔夫突然在教堂宣布,他们要移民巴西。

听闻此消息,雅各布的父亲约翰当场昏倒,他不能接受要继承家业的长子会远走巴西。雅各布更是愤慨至极,他和古斯塔夫打了一架,因为哥哥去巴西,自己就必须留下来照顾父母和奶奶,自己努力许久的梦想就不可能实现了,再加上哥哥抢了杰切

但毕竟是兄弟,他也能理解,为了排解丧女之痛,古斯塔夫杰切想去温暖之地的心情。在巴西,他们以后的孩子就不会因为冬天而死了。

孝顺的兄弟俩遵医嘱,抬着母亲去蓖麻地呼吸新鲜空气。在空旷的时空里,劳苦一生的母亲说,她看到了自己夭折的六个孩子,兄弟俩感慨母亲辛劳的一辈子。 古斯塔夫杰切临走时,姐姐莱娜带孩子来送行,父亲约翰终于不再拒绝女儿。母亲只央求大儿子一定要写信回来。

为了最后赌一把留住儿子,约翰在儿子远行前,去昔日贵族城堡残骸,想碰运气挖到金币,却不幸受伤,幸被古斯塔夫救出。

杰切最后一次去墓地看望女儿,碰到寻她而来的雅各布杰切用印第安语问候雅各布雅各布感动又激动,知道情感上彼此都放不下对方。

杰切知道,明天以后就和雅各布永别了,她主动让雅各布靠近自己,两人结合在一起,为那份没有开始的爱情作了了断。

古斯塔夫杰切离开几个月后,在母亲的鼓励下,孤单的雅各布和孤单的佛琳切结婚了。 母亲也去世了。但年迈的奶奶和父亲还在。 学识广博的雅各布还和柏林当局的官员,就印第安土语,通信展开争论。雅各布还为哥哥留下的运行不稳定的蒸汽机,设制了控制其速度的离心器;父亲对这个被自己贴了游手好闲标签的儿子,刮目相看、大为骄傲。

终于,他们盼到了巴西的来信。杰切古斯塔夫分别在信中诉说他们的曲折旅程、健康的女儿和最终的稳定。雅各布用颤抖的双手,激动兴奋紧张的语气为家人念着杰切古斯塔夫的消息。 得知哥哥和杰切在离家一年多后,经过千辛万苦终于在巴西南部的阿列格雷港立足,他百感交集:是得悉亲人消息的释然;是自己曾经的梦想之旅,最后由哥嫂替他落地实操的幻灭感;他还感慨造化弄人,自己和杰切的过往,终于通过这封信,能画个圆满的句号了。

因为过了这么久,他对杰切的执念早已稀释在生活的散光处,若偶尔想起,也是已经提炼成亲情的思念。因为自己,杰切才对巴西有兴趣,也才可能在孩子死后和哥哥去巴西。 只要杰切和哥哥在巴西,雅各布理想中的【另一个家乡】就在。而自己的家和父亲奶奶都在身旁,他们在的地方,更是自己的家乡。 也许,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毕竟,时代在进步,连柏林枢密院来的人都赏识自己的学识。最后雅各布把巴西来信,掩埋进了母亲的墓地。-故事终-

  • 镜头语言

【另一个家乡】洗练静谧的镜头语言,忠实地服务于故事中寒冷、萧瑟、荒凉、灰暗的自然生态,和这片天空下人们的挣扎和梦想。 片中经常出现的单调的土地和荒草,孤单的树木,灰暗的村庄,稀少的人群,恶劣的天气;这一切,无压抑之感,反而有一种在瑟缩中努力求生的伟大孤独感。

而片中,田间劳作,打铁换掌,挤奶喂鸡,吃饭祈祷的场景,很难让人不联想到,欧洲田园画家让.佛朗索瓦.米勒的【晚钟】、【拾穗者】、【播种者】、【牧羊女】等一系列农民生活的田园诗意。

这样的影像还让人想起,同样是在贫瘠土地上挣扎的,中国电影不朽名作【黄土地】中的人物,以及每日从远处挑淡水灌溉孤岛种植的日本伟大电影【裸岛】。耕耘田间的艰辛,是世界劳苦大众共通的无声语言。

整体萧索的影像氛围,和真实历史中日益强盛的普鲁士王国,形成令人反思的对比。导演对普鲁士农民的人文关怀,可见一斑。

黑白影像的这部佳作,有四处导演精心安排的一点颜色,属神来之笔,个人非常喜爱、感动:

第一次, 绿色:雅各布出狱回家,在哥哥床上和餐桌上发现绿色的叶环。因为哥哥结婚,我想绿色代表的是繁衍新生命,有新的希望的意思。在习惯了黑白影像后,这一晃绿色让人眼前一亮。也有超现实的突兀。

第二次, 彩色:古斯塔夫杰切的孩子出世后的圣诞节时期,古斯塔夫做了一个充满传统圣诞色彩的花环,突出古斯塔夫对充满色彩生活的向往和希望。

第三次, 蓝色:雅各布古斯塔夫抬母亲去蓖麻地呼吸新鲜空气。母亲恍惚中说,看到了自己夭折的六个孩子。接连失去孩子,是人生中不可承受的痛,但母亲显然是怀着最柔润的母爱思念着她逝去的孩子,眼里满是柔情和无奈。然后,本来是黑白影像中的,在空旷风疾长镜头里延续的草花,渐变成淡淡的蓝色。看到母亲用平静的语调,温柔述说逝去的孩子,还要用蓝色的花作为她思绪的背景,不禁泪目。蓝色,是母亲夹杂着柔情母爱的忧郁! 第四次, 还是蓝色:马上就要远赴巴西的杰切雅各布在家里楼梯间遇见,背后的墙面突然呈现出蓝色的花纹。两人很难得这样撞见对方,背后的蓝色是两人曾经有过色彩的回忆,也是象征两人感情结局不尽如意的淡淡忧伤。

  • 女性形象的刻画

电影时长四小时,但情节不拖沓,围绕一家人展开、扩散、又收拢。在村庄生存日常和个人命运发展的交错中,若隐若现的,是那只在背后想掌控和主宰的历史背景的手。 兄弟俩同杰切的情感纠葛,也只是点到就撤,没有泼狗血;母亲的辛劳也避免了苦情戏的套路。 非常认可剧中所有的女性角色。

母亲和奶奶,作为不识字的配角,让人难忘。 母亲和奶奶都支持并保护着雅各布的‘游手好闲’和‘梦想’。她们两人身上,都有股坚韧明智的良善。

母亲巧妙地周旋于严厉的父亲和心有梦想的雅各布之间。她骄傲于儿子的与众不同,所以小心呵护着。对儿子无私的母爱,更体现在:不顾病体带着食物去探监,用重金赎儿子;儿子离家后,又带着沉重的母爱食物去探望;临死前一心促成儿子的婚事。她是天下慈母的缩影,辛劳付出、任劳任怨、却又聪明不世故,始终以不同的方式爱着孩子。

奶奶这个角色,让人过目不忘。她养鸡、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明智地洞察身边的生活。她为雅各布感到骄傲。而她冥冥中的智慧,让她觉得,雅各布会长寿,因为这个孙子洞察到了另一个世界。

其实是她,洞察到了雅各布的智慧,所以她已经是长寿的了。而她最简单的明智和良善就体现在:古斯塔夫退伍回家,得知姐姐嫁了不同教派的丈夫后,她(奶奶)掩面哭着说,很健壮的一个人,不管天主教还是福音派,只要人正派就行了。奶奶用这样言论和情绪,表明自己对孙女的怜惜和对儿子不认女儿的哭诉,她真是人间的善良清醒!

其他女性角色,如杰切、佛琳切、来娜、杰切母亲等等,都有股倔强的坚韧和活力,在贫瘠寒冷的大地上,给人以希望。

一部杰出的电影:情感饱满,影像洗练丰富,故事走心入肺,更能从各人物身上,窥见大地和历史搅拌出的人文关怀生命情感-END-

(原文首发于公众号“铁稻米”!)

 短评

普鲁士故事。乡村凋零闭塞,中世纪长尾扫过。另一个故乡,圣诞节开玫瑰的应许之地,却只能在语言的罅隙里轻触。历史巨轮忘记碾压之处的个人史诗,或许,故乡即你永远无法离开之处。

8分钟前
  • cassetteman
  • 力荐

故乡三部曲的前传,时光倒流150年回到洪斯吕克附近虚构的小村庄沙巴赫,就像一部关于乡土人情的史诗。它的剧作在叙事手法上非常的符合好莱坞经典叙事的那套,只是导演觉得艺术需要缓慢,需要给观众时间去凝视,去感知,这在某种层面上很像蔡明亮,但他在艺术性的同时保持着对观众的亲和力。★★★★

12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影片如乡村田园诗一般的风景和农民生活的质朴,这虽然是一部接近四小时的电影,但剧本的叙事结构并不是拖沓冗长,反而它设计得非常精细。

14分钟前
  • 高冷的鸡蛋仔
  • 力荐

很好

17分钟前
  • 推荐

1.信仰、初恋、争斗、死亡、责任、学习、婚姻、生儿育女,人的一生就是在折腾着这些事;2.有时坏,有时好,梦想碎了,再拼一个,总有一个理由让你把生活过下去;有时阴,有时晴,泥泞的土才会富饶,寒骨的冬终会过去。哪里有眷恋,那就是故乡。

19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力荐

故乡

22分钟前
  • 瑶一瑶
  • 推荐

很好的电影,值得细细品味

26分钟前
  • 天地一沙鸥
  • 力荐

能给你归属感的地方叫故乡

28分钟前
  • nothing
  • 推荐

一面国旗、一片玛瑙石、一枚金路易、一颗彗星、几簇绿草、一个花环、烧红的马蹄铁、蓝色野花、红色樱桃。。。苦逼的乡下青年,美人被抢了,巴西去不成,无端关监狱,洪堡也不去见。。。我想起了阿Q,而且是文艺青年版的,不过毕竟他还是睡了吴妈。。。这片子精炼成2小时可以吗?

33分钟前
  • 琧婯
  • 还行

一部描绘19世纪40年代普鲁士乡村生活及移民潮的史诗,细碎之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脉络与人文情怀。冷峻厚重的黑白影像里零星点缀的彩色物件极具诗意感,摄影、构图和用镜简直美出新境界,每一帧都是艺术品。配乐悠扬沉郁,场面调度异常精准。农忙、革命、梦想、爱情、亲情、宗教、乡愁...泪流满面(9.5/10)

37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经典,值得细细品味

38分钟前
  • 苏晓晓
  • 推荐

静心感受一次涤荡灵魂的净化之旅

42分钟前
  • 诗诗小兔
  • 推荐

一部经典的电影,细细品味让我受益良多

43分钟前
  • fox的summer
  • 推荐

田园乡村诗中景,万物生辉一点红;百年乡愁琐庸事,庞杂暗涌时潮巨;此回不去又奈何,皆为凡人永之愁。

46分钟前
  • 峰峰峰峰
  • 推荐

有爱的地方就是故乡。淳朴的故事很动人。

49分钟前
  • 半城风月
  • 推荐

纵使不喜欢这类电影 也觉得拍的好

51分钟前
  • 甜腻的砒霜
  • 推荐

神乎其神的镜头调度,画龙点睛般的色彩运用描绘一个满怀梦想却被现实打磨光滑的人物的历程。似乎这故事非得用225分钟讲完,少一刻钟都不行。看完心中有一股化不开的气。★★★★☆

52分钟前
  • 坍塌
  • 力荐

黑白光影清澈细腻无比,偶尔出现的彩色必是点睛之笔,多以感情升华为主旨;镜头灵动多变,教科书上但凡出现的基本都有了;个人编年史折射时代变迁,题材并不新鲜,但能拍出既文艺又史诗的感觉,的确不易;特别喜欢田园风光的描摹,时代再宏大,落到个人,总是结实务实的。

55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这是目前为止看过的最有德国气质的电影,几乎涵盖了所有德国文化中惆怅迷人的部分,但纯粹从人的角度看,又与时代地点无关,因为每个成长在闭塞环境中又耽于幻想的人,都能在雅克布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是否能去远方并不是最重要的,雅克布最美好的一点是不曾失去改变的热情。此刻看到尤其感动

59分钟前
  • 子东文
  • 力荐

尘世如梭,家国别处。

60分钟前
  • 柏林苍穹下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